自11月28日起,维基解密发布了25万多份美国外交电文。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未经授权的当代机密信息泄露事件。这其中包括一万一千份标记为绝密的文档。据美国政府所称,发布此类信息中任何一条都会严重危害美国国家安全。在美国,这一事件迫使各部门之间禁止共享情报,并采用新措施来控制电子文档。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到最低级别政府官员的所有外交官员都在采取措施降低泄密事件对外国同仁的影响。
维基泄密事件的后果才刚开始显现。例如,伊朗总统内贾德从泄密文件了解到,尽管它的阿拉伯邻居们在公开场合对伊朗示好,私底下却呼吁美国打击伊朗位于德黑兰的核项目。这一泄密是否会减少伊朗讨价还价的余地,或者伊朗领导人是否会坚持立场并谈判中采取更不合作的态度,这一切都还有待观察。显然的是,无论在伊朗还是其他任何国家,维基泄密事件都会改变历史。
不过,泄露的秘密中并不全都那么重要。有意思甚至搞笑的是,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有4名金发乌克兰护士,而英国王室的年轻一代仍然能够把脚伸到嘴里面。这些信息不会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最终证明,这些伪造的机密信息使维基解密的存在成为可能。以它们应得的方式来处理这些信息,这样可能会更容易保护真正的秘密。
自特洛伊木马计以来,政府就一直试图将自己的意图保密。与此同时,政府也一直受到泄密的困扰。一些信息确实应当保密,但另一些却没有必要:如果联军部队没有提前几天发现罗伯特•李(Robert Lee)将军的命令藏在雪茄里,那么美国内战的安蒂特姆河战役可能结果会完全不同。然而,在过去几年中,政府将越来越多的文档设定为保密,让人怀疑它们是不是想将每天的时间也列为机密。根据美国信息安全监督办公室的数据,美国政府指定的机密文件从1996年的105163份上升到了2009年的183224份,增幅达75%。同时,使用这些机密创建的文件和其他通信材料数量翻了接近十倍,从1996年的5685462份上升至2009年的54651765份。毫无疑问,有权限访问这些信息的人也越来越多。2008年,美国政府问责局发现,仅五角大楼就将为63万人授予了权限。
由于世界上更多地方有更多的人处理更多机密,自然就更难追踪它们。但更重要的是,它降低了政府在机密信息判定方面的可信度。在1971年的五角大楼文件案例的判决中,最高法院法官大法官Potter Stewart称“什么都保密就等于什么都没保密。”
政府将越来越多不是机密的信息视作机密。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观点、备忘录和传闻的传播比人类历史任何时候都容易。总之,正如刚发生的事件一样,机密信息就很有可能泄露,特别是有阿桑奇这样的人下定决心要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阿桑奇出生于澳大利亚,他曾是一名黑客,随后成为一名流亡政治活动家。他认为,所有信息都应当自由传播,政府事务的保密是对公民的一种侵犯。在这个过程中,他发布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从美国军队杀害伊拉克平民的视频,到所谓的“气候门”事件。阿桑奇只是一名追求平等,并且不愿守密的人。有传闻称,阿桑奇可能拥有属于美国银行高管,存有5GB内容的硬盘,这一消息导致美国银行股价11月30日下跌3%。阿桑奇目前因强奸案遭到政府的通缉,但他不承认这一罪行。在藏身之处,他通过Skype接受了《时代周刊》的采访。他表示,维基解密试图使世界更符合公民利益,并对抗那些滥用职权推动世界背道而驰的组织和机构。 (vps主机)
旧况
不过,外界并不认为阿桑奇的行为对世界有利。过去20年中,每一任美国总统都在与机密信息的泛滥作斗争,他们均认为,政府事务中的一些信息需要被保密。希拉里11月29日表示:“几乎所有工作中人们都需要依靠机密通信。”然而,随着所谓的机密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人可以获取这些信息,并且知道维基解密等网站可以发布这些信息,那么问题再次出现:美国政府,或者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是否仍然可以按照希拉里想要的方式依靠机密通信来完成任务?
不久之前,这一问题的答案会比较简单:“是”。冷战时期,维基解密这样的机构不可能存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敏感信息总是勤奋地妥善处理,以防前苏联特工的窃取。前苏联也随时防止机密信息被美国特工窃取。在华盛顿,机密文件的拷贝经过编号,并在每一工作日结束时进行清点,锁至相应的保险箱中。一些文档甚至含有水印,以表明文档的来源和作者,并防止被复制。通信传输受到限制,非常敏感的材料只能在私有网络中通过国家安全局提供的加密技术传输。
之后,信息技术革命开始。最初,美国政府抵抗信息技术的吸引力。但80年代末,在企业界,互联网以及快速数据存储和获取的发展使得查找和共享大规模的信息成为可能。然而在政府中,各个部门之前缺乏互信,并且拒绝共享文件。这一状况由来已久。例如二战后,美国前总统杜鲁门和中央情报局一直不知道,联邦调查局和美国军方已经破译了前苏联的密码本。情报部门之间相互的猜疑一直延续至柏林墙的倒塌,之后仍然继续。
这一状况也使美国政府付出代价。2005年,“911”事件的调查委员会发现,政府部门之间糟糕的信息共享是政府应对“911”恐怖袭击的最大败笔。例如,联邦调查局已经知道“基地”组织的支持者扎卡利亚•穆萨维(Zacarias Moussaoui)试图了解航班信息,但却并未通知中央情报局,即便中情局正千方百计地想找出将要到来的航班的详细信息。在“911”事件的余波过后,情报部门之间共享信息成为强制要求。
为了响应新环境,美国国务院创建了“网络中心外交数据库”(以下简称“NCD”)。美国国务院以最高的保密等级将信息存储在这一数据库中。政府的各部门则通过各自的安全网络访问这些信息。五角大楼的网络创建于1995年,名为“安全互联网协议路由网络”(以下简称“SIPRNet”)。然而,从五角大楼最高长官到各战地情报人员,军队的所有人员都可以使用该网络。
方便信息共享是一回事,这值得表扬,但这带来另一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信息成为机密。1995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发布了12958号总统令,授予包括总统在内的20名人员将信息归类为绝密的权限。这意味着,一旦这些信息泄露,那么美国的国家安全将受到严重危害。然而,这一总统令允许这20人将加密权限授予另外的1336人。实际情况甚至更复杂。根据1997年美国两党的国会报告,大约有200万名政府雇员和100万名工业承包商被授予此类权限。
然而,更多的政府官员有权给文档加密意味着,更多政府工作人员需要查看这些文档的权限。在今年早些时候的一次深入调查中,《华盛顿邮报》发现,有85.4万名政府和非政府人员有权查看保密等级最高的绝密信息。很难确保这些人都可靠,尤其是权限的授予存在缺陷,而且并不严密。美国政府问责局曾经抽查了3500份用于批准五角大楼人员授权的调查报告,发现其中87%至少缺少一份政府调查标准所需的文档。这些文档包括被调查人员此前供职情况等。其中12%的报告甚至缺少被授权对象的面谈记录。自2005年以来,美国政府问责局已经将有缺陷的授权流程视为对美国国家安全威胁最大的问题,现在依旧是这种状况。 (服务器托管)
危害更大的是,外界对政府不信任的发展速度超过机密信息的增长速度。美国参议员丹尼尔•帕特里克•莫里安(Daniel Patrick Moynihan)在1997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随着机密信息在90年代的快速增长,保持机密的必要性正在下降。莫里安表示:“几乎所有信息都被宣布为机密,但实际上并非所有信息都是机密,泄露信息也没有任何惩罚。”随着更多信息被泄露,政府的可信度也受到影响:这些信息要么很重要,泄密的惩罚太轻;要么完全不重要,没有保密的必要。信息安全监督办公室主管威廉•博桑科(William Bosanko)表示,当内部人员不再对政府对机密的判断有信心时,他们将自行做出判断,这将带来大问题。
Copyright© 2004-2020 河南海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经营性ICP/ISP证 备案号:B1-20180452
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018号
电子营业执照